围场县志
三百多年前,承德避暑山庄以北三百余里有个辽阔的皇家猎场,低海拔处古树参天,森林蔽日,高海拔地区水草丰美、草原与森林交错。那里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奔跑的鹿和黄羊。秋分时节,皇家的围猎队伍于拂晓前出发了,头戴鹿角帽,身披鹿皮衣,鸦雀无声地单个走着,到了预定的地点后,吹响木制的哨子,模仿呦呦鹿鸣声引诱鹿群入围......,这就是当年木兰围场狩猎的情景。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北部,是康熙皇帝为了"绥藩?#25300;?quot;的目的,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设置的。今天的围场县因此得名。据《大清一统志》载,清代木兰围场"周一千三百余里,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包括了今围场县全?#22330;?#38534;化县北部,内蒙古赤峰县西部以及克?#37096;?#33150;旗南部,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
木兰围场地处冀北山地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燕山余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处。御道口-白水台子一线以南为山地,低山与宽谷地交错分布;该线以北地势陡然升高,成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势起伏缓和、坦荡无垠。以此线为界,以南和以北俗称为坝下和坝上。大自然赋予了木兰围场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植被、不同类型的自然景......
三百多年前,承德避暑山庄以北三百余里有个辽阔的皇家猎场,低海拔处古树参天,森林蔽日,高海拔地区水草丰美、草原与森林交错。那里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奔跑的鹿和黄羊。秋分时节,皇家的围猎队伍于拂晓前出发了,头戴鹿角帽,身披鹿皮衣,鸦雀无声地单个走着,到了预定的地点后,吹响木制的哨子,模仿呦呦鹿鸣声引诱鹿群入围......,这就是当年木兰围场狩猎的情景。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北部,是康熙皇帝为了"绥藩?#25300;?quot;的目的,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设置的。今天的围场县因此得名。据《大清一统志》载,清代木兰围场"周一千三百余里,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包括了今围场县全?#22330;?#38534;化县北部,内蒙古赤峰县西部以及克?#37096;?#33150;旗南部,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
木兰围场地处冀北山地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燕山余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处。御道口-白水台子一线以南为山地,低山与宽谷地交错分布;该线以北地势陡然升高,成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势起伏缓和、坦荡无垠。以此线为界,以南和以北俗称为坝下和坝上。大自然赋予了木兰围场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植被、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和各?#25351;?#26679;的野生动物。从坝下到坝上还可以感受到气温的骤然下降,以及植被类型和景观的?#21271;洹?nbsp;
康乾盛世木兰围场的自然景观
木兰围场地处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原始自然景观分为两个部分:坝下是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24535;?#35266;。 落叶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蒙古栎、木犀科的水曲柳、椴树科的椴、槭树科的元宝枫、桦木科的白桦、黑桦、蔷薇科的花楸和杨柳科的杨属和柳属的?#21442;?#32452;成。林下的灌木种类也很丰富,如忍冬科的忍冬、荚蒾,虎耳草科的溲疏和山梅花等。每当秋季,枫叶流丹,层?#24535;?#26579;,风景如画,正是狩猎的好季节。坝上是森林草原景观,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分布着岛状的片林,形成森林、草原与湿地镶嵌的格局。木兰围场这一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过渡带。这里景观富于变化,动?#21442;?#31181;类丰富。多种多样的生境适于各种野生动物栖息,地形条件也有利于进行狩猎活动。
康乾盛世的木兰围场,组织机?#33735;?#20840;、管理严格,上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围场事务,下设八旗营兵分为四十卡伦驻防守卫,并根据地形条件、动物分布情况划分为七十二围,轮流在各个小围场进行狩猎活动。另外,每年?#27426;?#30340;木兰秋狝?#22868;溲?#22312;阳历九、十?#36335;?#20030;行,避开了野生动物的繁?#31216;凇?#36825;种管理制度非常科学,狩猎的强度也很有节制,充分体现了"于物戒取尽"、"留资岁岁仍"的指导思想,动物因此可以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正因为动物的栖息场所得到了保护,清代才能在这里维持长达140年共105次的行围活动。到了1844年,法国传教士俞克(R.E.HUC)路过木兰围场时见到的情景依?#30343;?quot;无数的鹿及獐在这广阔的林?#20998;新?#28216;,老虎、野猪、花豹以及野狼亦复不少"。因此,木兰围场堪称我国当时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康熙、乾隆时期留下的大量诗文以及当?#34109;?#25968;不多、能够进入围场的中外文人的纪实性文章都为木兰围场留下了可贵的记录。更难得的是郎士宁?#28909;?#30340;"木兰图"和其他宫廷画师们关于木兰秋狝的画卷,都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在这些绘画和?#21335;?#20013;描绘最多的树木是油松、栎类,以及其他落叶树,如枫、柳、椴、榆、桦、杨等。山杨林、油松林主要分布在山地阴坡;半阴坡,阳?#30053;?#29983;长着栎林或?#21606;?#30095;的榆树林;山脊上、陡崖畔散生着巨大的油松;河边生长着茂密的柳灌丛。"几树浓清同树赤",恰如其分地描述了?#35774;?#26519;交错地带的秋景。
汪灏的《随銮纪恩?#20998;?#26377;许多关于景观的描述,坝下河谷景观描述为"沿?#26377;?#26641;丛生成林",表明当时河谷中分布着柳林草甸,芳草如茵,清流湍急,动物成?#28023;?#19968;派生机。如今在柳塘子沟一带还可以看到类似?#26408;?#35266;。"穿松而登约十里直上层巅,立马一望,天开地坼,千峰万峰俱在足下"、"落?#31471;?#19975;株成林,望之仅如一线",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随着海拔升高,出现了落?#31471;?#26519;的情景。"沿岭脊而东,百草连云,空旷无山,天与地接,草生积水,人马时时行草泽?#26657;?#19981;复知为峻岭之巅",生动地记述了坝上低洼处的沼泽化草甸景观。"苇花飘雪,浅深迥别、德勒苏草(即芨芨草)盈路","或行劲草杂花?#26657;?#32437;辔逐?#40644;?#40644;云;或行芦花荻坞?#26657;?#25381;鞭泛千重白浪",描述的则是洼地边缘大面积的草甸景观。
在秋狝的诗文画卷?#26657;?#20197;鹿为题材者最多。仅以康熙四十二年秋狝活动为例,共行围26次,根据猎物统计各种动物的出现率,以鹿科动物最高(包括马鹿、麋鹿、梅花鹿、狍、獐等),?#23478;?#21322;以上,其次是东北虎,另外还有少量野猪、黑熊、金钱豹。这个统计从一个侧面?#20174;?#20102;当时木兰围场动物群的组成?#32431;觥?#36825;些动物属于典型的森林动物?#28023;?#20854;他动物例如野山羊、黄羊、兔、地鼠、狼等代表森林草原或者草原动物群。
人为活动影响下的逆向演替
随着清朝国力渐衰,清政府无力木兰围场,道光四年正?#36335;?#26408;兰秋狝。从那时起,木兰围场就陆续开始被侵扰,不过当时仍被围禁,照常守卫,禁止百姓垦种。同治二年(1863)是放围?#40486;?#20043;始,但基本限于围场边缘地区,主要围场仍未开放?#36824;?#32490;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由于连年?#20132;觶?#22269;库空虚,为解决财政问题,将无碍围座者全部开禁,招民耕种,收取押荒银两,以解决财政匮乏之急。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战事练兵处奏请开办围场屯垦事宜,"以拓利源而裕兵食"。八月十五日奉上谕:"开垦围场各地籍筹军饷,实为寓兵于民之善策,著派袁世凯认真督办,所有该处地方事务并归该督专辖,以?#30343;?#26435;"。袁世凯奉旨派广西太平思?#36710;?#20309;昭然前往设"屯垦木植局",从此,这块广阔的皇家禁地全面开围。这一次开围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年,围场县就?#30053;?#20065;镇居民点13处,占乡镇级居民点总数的26%,足见移民与垦地速度增加之快。
自围场全面放垦以来,农业人口急剧增加,"近而关内,远而山东之民,褓负子来,荷锸云屯。"到二十?#20848;?#19977;十年代末,围场境内可耕种地差不多已经全部开垦,河谷地带不必说,就连"三十度以上的倾斜地,?#21442;?#21487;再耕"。据当时资料表明,民国二十三年(1934),围场县耕地已经达一百万亩,接近现在的耕地数量。解放以后,农业人口继续稳步增长,耕地面积尤其是坡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也更为巨大,终于导致坝下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低海拔地区原始的?#35774;?#26519;自然景观趋于破碎,在坝下,逐渐形成了树枝状耕作景观与岛状的森?#24535;?#35266;互相交错的复杂格局。
乱?#22330;?#28389;伐和火?#24080;?#24471;森林植被急剧减少,到了上?#20848;?0年代末,围场县内已经是童山濯濯,满?#30475;?#30157;,除锥子山很小范围以外,基本已经没有森林存在。据?#20848;疲?#24320;围前围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0%左右,到上?#20848;?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7.6%。
坝上广阔的草原也没有?#27833;?#34987;过度开垦的命运。御道口至多伦大河口一线以南大片?#25345;?#33609;原变成了农田;御道口牧场原本是典型的森林草原景观,由于过牧和过垦,如今形成开垦的耕地、残存的草原,与过度?#25293;?#24341;起的活化?#22478;?#38262;嵌的格局;北部的红山军马场因为过度?#25293;?#32780;大面积退化,?#22763;?#24615;好的牧草减少,到处可见作为退化标志的?#23884;尽?#36864;化草原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退化的草地和耕地,进一步受到风蚀沙化,这部分土地在卫星影像上呈现白色平行条带结构。
由于围场坝上地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东缘,分布着大面积的固定?#22478;?#21644;?#20132;?#30340;?#37319;?#22303;地。这些自然形成的沙地,因植被覆盖度高,多?#20351;?#23450;状态。?#27426;?#22823;量耕种或者过多牛羊的啃噬?#27807;么罅可持?#22303;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前被草原和榆树疏林覆盖的固定?#22478;?#21464;成了植被稀疏的半固定?#22478;稹?#22312;围场流行一句话"一年黑、二年黄、三年白",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土地经历三年耕种后薄薄的黑土层被翻开、风蚀、最后露出白色沙子的过程。
生态学家称木兰围场的原始景观经历了一个经典的逆向生态演替过程,即由原始的森?#24535;?#35266;--天然次生?#24535;?#35266;--灌丛景观--草丛景观--农耕景观。坝上则是经历了森林草原景观(固定沙地)--退化草原景观(固定、半固定沙地)--沙地景观(流动、半流动沙地)。这个逆向演替过程,在人为的干预下,在短短一百多年内就完成了,而自然?#25351;?#30340;过程却是漫长的。
关注木兰围场明天的和谐
进入围场,人们不难发现生态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山坡上分布着成片的人工林或者残留的天然次生林;曾经是?#23884;?#36941;地的红山军马场如今已经是绿草如茵了。围场内相继设立了一些保护区,例如,红松洼草原生态?#20302;?#20445;护区、赛罕坝国?#22987;?#26862;林公园、木兰围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御道口省级草原生态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围场总面积的10.13%。森林覆盖率在上?#20848;?0年代?#25351;?#21040;了约为25%。不过,这25%里面包括许多人工林。
但是,人们在庆幸生态?#25351;?#30340;同时也有忧?#24688;?#20154;工景观正在逐渐替代自然景观,木兰围场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大面积种植单一优势种的落叶?#20811;?#26519;,使得原有的?#21442;?#32676;落类型单一、结构简化、区系成分趋于?#26007;Α?#32780;且人工林一般比天然林密度大,因此林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长比较差。天然林?#40575;?#26408;的?#21442;?#31181;类、高度、盖度均高于人工落?#31471;?#26519;,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长?#32431;?#20063;优于人工落?#31471;?#26519;。
每年旅游季节,大量的游人来到木兰围场有限的几个被开发?#26408;?#28857;。过多的?#24525;?#20351;当地草被稀疏、草丛低矮,过度采摘野花、野菜,正在?#37027;?#22320;破坏生物多样性。人们渴望自然的?#37027;?#26159;可以理解的。但是,保护大自然必须从我做起。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立法和生态伦理教育。
清代的木兰围场,浩大的皇家猎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围场县,担负着几十万人的生计。完全回到过去显?#30343;?#19981;可能了。?#27426;?#22823;自然毕竟选择了木兰围场,赋予它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300年前这里的自然景观有着摄人心魄的美,几百年后的今天,如何取得人和自然的新的平衡成为一个一?#21271;?#20851;注的话题。关注木兰围场,关注生态?#25351;?#20013;的问题,希望我们在厌倦了城市千篇一律的人工景观时,能够回到广阔的木兰围场,在大自然的野性的怀抱?#26657;?#20351;自己的?#29287;?#21319;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