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内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占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在游牧生活?#26657;?#33945;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一碧万里的草原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犹如点点白帆,构成一幅生动和?#36710;?#33258;然风景画。
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的,抛光后的木棍,?#38376;?#30382;绳连接,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即天窗,既可通风换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加固,以?#26469;?#39118;侵袭。
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个数决定,一般6—8个哈?#20146;?#25104;。包门朝南,包内坐北朝南的正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北角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正中偏南置放炉灶。包内摆?#34892;?#24039;玲珑的家具,包壁精美的挂?#28023;?#29615;境十分宜人。
蒙古包伴随世?#26469;?#20195;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造型日臻完善,包内的陈设和建包的?#29287;?#20063;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电灯、电视、收录机、无线电话已成为蒙古包里的组成部分。在建筑构造形态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独特风韵。